一、引言
“丝瓜汤是很好的,因为夏天吃丝瓜它是一个去火气......”
“哎呀都说吃丝瓜不好了,买那么多丝瓜干嘛呢!”
“啊——(倒吸凉气)你这么凶,是因为你肝火太旺你知道吗??喝点丝瓜汤降一下火气吧!”
近期,名为“累子”的自媒体博主视频“谁家庭”中一段父母与孩子的演绎对谈火遍全网,令无数网友含泪直呼“演我人生”“请拆掉我家里的监控!”一碗清热降火、却阻断倾诉的丝瓜汤,成了无数家庭中代际沟通的剪影:是长辈“自我感动”式的主观投射,也是年轻人不被理解的无奈与烦躁,最终只能化成“没招儿了”的戏谑和一声叹气,一句沉默。这碗丝瓜汤,好沉重......其实,降火的关键从不是这一味平常蔬菜,而是找对和长辈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二、先读懂:为什么我奶一直不停做丝瓜汤?
家长们总是执着于“丝瓜汤”的背后,体现着两代人对“爱与关心”这一概念的认知差异。受成长环境、人生阅历等等因素影响,常使得他们和我们的关心路径向着相反方向狂奔。
家长不明白什么是“经济下行”、“企业缩招”,看到孩子因为没时间自己做饭、迟迟下班疲惫的脸只会归因为“熬夜玩手机”“贪吃点外卖”“冰可乐喝多了”;
家长不明白什么是“精神内耗”“主体性”“讨好型人格”“npd”,知道孩子人际关系有矛盾只会说“互相理解一下”“肝火不要这么旺”;
家长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拒绝,为什么回避,听见“我想一个人呆会”“你不要管我”会在大脑内自动转换成“祂要脱离我”“祂不想孝顺了”.....
一方单一输出自己那上升到人格、价值层面的主观认知,另一方只是想被看见、被谅解、被接受,便很难在认知不共频的情形下交流。

(图片源自@杜素娟聊文学)
然而,父母并不是故意忽视孩子的拒绝,只是习惯了用衣食住行的朴素层面表达爱——比起难懂的情绪价值、羞于袒露的原生创伤,“记得加衣服”“喝完汤”才是他们最熟悉的关心语言。就像有网友吐槽“乳糖不耐受还给我买牛奶”,看似强势的行为里,藏着他们想要“为你好”的笨拙善意。看懂这份关心的本质,才算轻轻走出成功沟通的第一步。
三、别硬刚:妈,爸,听我说,我感到......
1. 先讲情绪,再讲事实

(图片源自@累子)
比起使长辈们反应更大、也更容易引发对立的“我不要”,我们可以尝试先接纳他们的好意,比如说:“妈,我知道丝瓜汤营养好,您还特意给我做,太有心啦!”如此先接下关心,让他们“代码”跑通,抛出去的情绪有反馈,再具体解释原因:“不过我今天晚饭已经吃饱了,想给胃留点消化的时间,过两天再喝好不好?”这样“肯定关心 + 说明理由” 的方式,既尊重了长辈的心意,也明确了自己的需求。
2. 一转攻势,主动报备

(图源@累子)
长辈之所以重复问候一件事,有时是因为对你的生活知之甚少,只能通过饮食起居传达关心。与其疲于应付丝瓜汤的“拷问”,不如主动分享校园生活,补齐信息差:“爸,我今天吃的是食堂新菜,鱼头汤,味道特别像您做的。”“妈,我今晚有空闲,就去操场锻炼了身体。”用看得懂的语言表达带长辈走近你的世界,他们的关心会更有方向。
3. 用“我语句”代替“你指责”
烦躁的情绪不可避免,特别是结束一天的忙碌后再面对家长的唠叨。先别脱口而出”
“你怎么又说这个”,试试用“我语句”表达感受。比如:“爷爷,您反复说就业的事,我知道您是担心我,但我最近正在准备考试,一想到这些就有点焦虑,咱们等我考完再好好聊行吗?”不指责对方,只说明自己的状态和需求,更容易让长辈理解你的处境。
四、会转弯:也许,丝瓜确实能去火气?

(图源@累子)
在达成“我们都爱着彼此,话语只是为了关心”的共识后,长辈的 “丝瓜汤” 和我们的 “情绪需求” 并不矛盾,就像丝瓜既能补水清热,也能搭配不同食材做出新味道,丝瓜炒蛋、丝瓜溜肉段也很好吃哦!毕竟,再舌灿莲花的沟通也不是同化对方,将祂变成另一个你,而是在差异中求并存,在理解中达成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