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上一世”的记忆,开启这一程的冒险|致在本校继续深造的同学们
作者:陈飞宇 时间:2025-11-02 浏览:
初秋的校园,像一部重新开机的巨大机器。喻家山下,林荫道上,有人拖着崭新的行李箱,眼神里满是好奇;也有人走在熟悉的风景里,却感到一丝物是人非的惆怅。
如果你是一名新生,或许曾怀念那个熟悉的校园,那间藏有回忆的教室,那位和你并肩作战的挚友。而此刻,周遭的一切都是新的,你却感觉自己像是掉了队,手里握着旧地图,迷失在新大陆。
如果你是继续留在校园的“老人”,读研选择继续留在华科大,看着校园里涌动的新鲜面孔,感觉更为复杂。一切似乎都还是老样子,但曾经和你一起吐槽、一起在期末周疯狂的伙伴,却已各奔东西。上一段的人际关系,变成看了手机里社交软件的文字和表情包,上一段熟悉的环境,变成了脑海里再也回不去的彼岸。
这种“带着上一世的记忆,却回不去了”的恍惚感,这种夹杂着怀念与些许不安的情绪,并非你独有,这是我们在人生过渡期非常普遍且正常的成长阵痛。
这种不适感,有其背后的心理根源。
自我的连续感断裂 我们的自我认同,就像一个连续讲述的人生故事。而升入大学或进入新阶段,无异于这个故事突然被要求更换场景、人物和主线。曾经如鱼得水的你,与现在需要重新开始的你之间,出现了暂时的断裂。因此在书写故事的过程中,难免感到笔触生涩。
归属感的空窗期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感。进入新环境,过去的情感支持网络自然减弱,新的连接尚未建立。于是你处于一个“心理悬空”的状态。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在结交新朋友,建立新关系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心累。
发展的必然代价 埃里克森在他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 ,每个阶段过渡期,都会伴随一个“发展性危机”。而大学生恰恰处于第五、六阶段的交汇处,这是一个自我认同刚刚建立,开始渴望发展亲密关系的时期。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我们不仅要回答我是谁,还要回答我将怎样与人建立稳固关系。这是我们在当前阶段必然面临的两大难题。
明白了为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把那份回不去的怅惘,转化为向前走的力量,以下是几点心晴小贴士。
1、允许一切发生
当怀念和难过的情绪来袭时,试着对自己说:“我感到怀念和难过是正常的,这恰恰证明我的过去很美好。我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它们是我的一部分,但它们不会定义我的未来。”不与情绪对抗,像对待一个来访的客人,看着它来,看着它走。
2、主动串联你的人生故事
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作者。可以通过叙事认同,主动将断裂的故事重新接上。试着告诉自己“我过去的经历,赋予了我独特的品质。这种品质将帮助我在新的环境里攻克新的难题。”你会发现,过去不再是遥远的彼岸,而是现在之所以有力的原因。
3、在新地图建立安全点
当感到漂浮不定时,可以为自己抛下几个“心理锚点”。比如开发一条傍晚时可以独自思考的散步路线;尝试与一位室友或同学进行一次深度交流;主动加入一个志趣相投的小型社群,哪怕是线上的读书会或游戏群;保留一个让你安心的旧习惯(如每周三次夜跑),同时建立一个专属于新阶段的新传统(如每周末去探索周边环境开新的地图)。
4、主动探索当下的微光
有意识地收集新的记忆:今天路过东操,发现一朵特别美的云,立刻用手机拍下来。尝试一件新鲜事:去听一场看似与专业无关但很有趣的讲座、鼓起勇气参加一次从未体验过的社团活动。与旧友分享新知:主动给老朋友发条消息,分享在新环境的所见所闻。
所谓“上一世”的记忆并没有失去,而是成为了你人格大厦中已经建好的一层。愿你能带着这份记忆,把对辉煌过去的怀念转化成创造辉煌未来的动力,勇敢地开启下一程的冒险吧。
[1] Erikson E H. Childhood and society[M]. Norton, 1963.
文字:陈飞宇
审核:吕钰仪 李升岚 郭晓丽 谌燕 郑钰杭
排版:陈昌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