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小A:妈呀,这有个人早上六点起床去图书馆学习,学到十点才回寝室,每天怒学十几个小时!
室友小B:这么牛!不会也是跟你一样考公的吧。
室友小A:对呀,最近小红书老给我推这些,评论区还有的说这算什么呢……
让我们停一下,想想这样的对话内容你是否有些熟悉?或许你也刷到过这样的求助帖“考公每天学多久才够?”“考研人都几点起?”“申论多少分算高?”打开评论区,各类大神纷涌而至,起早抹黑是常态,申论80+的更是不计其数,让你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计划和水平,那么此刻小编就要站出来说:“打?。∠缺鸺弊沤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背后藏着的秘密……”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粉啵啵
1、警惕!下一步就掉入卖货陷阱
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评论区或者点进某些帖主的主页就会发现,所谓的高分和成功很可能只是引起你焦虑从而刺激你消费的手段,“一周搞定所有题型”“别怪我没告诉你……”“我是如何速成上岸的”,商家正是抓住考生想要快速提分的心理和独自备考的视野盲区来吸引眼球、获得利润,如果你因为这些虚拟的成功影响到自己心态的话,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所以,面对此类情况,小编想告诉大家,要相信自己作为华中大学子的计划能力、分配能力和学习能力,尽量用纵向对比代替横向对比,与其仰望他人的成功徒增焦虑,不如在一题题的进步中脚踏实地、积累信心。
2、幸存者偏差无处不在
幸存者偏差的典型案例表现为二战时期统计飞机中弹情况时,人们往往关注那些成功返回的飞机的中弹部位,却没考虑到真正坠落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才是更为关键的,从而导致了结果的偏差。

图片来源于《思维修炼手册(思维模型·定律·效应·法则)》
而在我们生活中,幸存者偏差更是无处不在。为什么你的父母觉得考公考研容易,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全是成功的案例,因为没考上的人根本不会宣扬。
同样,为什么网络平台上上岸的人看着那么多,那是因为很少有人去关注“名落孙山”的人,所以,网络上“一抓一大把”的高分选手本就是幸存者偏差的一种体现,并不能客观科学地体现考试难度与通过率,而这就需要备考的同学们秉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不能因为看似繁荣的成功懈怠脚步,也不要因为他人的高分而无谓焦虑,越努力越幸运,自然而然你就是那个幸运儿!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李翔漫画
3、别被大数据精准拿捏
随着各类算法的升级,大数据的推送已经到了让人有些“后背发凉”的程度,而面对考公考研这样明晰的标签,大数据的推送可就再精准不过了。越刷越相似、越刷越没有营养甚至只是扩散焦虑的帖子是否也在提醒你:关闭手机、寻求一些更多样、更靠谱的信息获取途径,比如咨询你的辅导员,请教前几届上岸的学长学姐,或者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聊一聊调整一下心态,这些实打实、看得到的方式会不会提供更强大的安全感呢?
“行百里者半九十”,随着考研、考公报名的开展,前路的曙光也日渐闪烁,没人能用一场考试的结果,去丈量一个人努力的价值——那些学习网课时记下的笔记,那些在晨光熹微中背诵的知识点,早已让你成为更坚韧的自己,只要你问心无愧,那就尽管大踏步往前走吧!
文字:李文沁
审核:吕钰仪 李升岚